DeepFog Blog

深霧遠東通訊所

旅记:苏州

发布于 # 旅记

6月16日,我乘动车前往苏州,于6月17日上午抵达当地,长途跋涉,舟车劳顿,身体已经非常乏力,弯弯绕绕上了地铁,坐地铁到了拙政苏博站。虽说是淡季,但是站点的人还是很多,出站口后苏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粉墙黛瓦、低矮的江南建筑,绕过苏州博物馆,旁边即使一条小河沟,水是果冻般的清透,听说当地市政在水质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,也是情有可原。可以说非常符合我对于江淮地区的印象,另外,当地给我的另一印象就是城市中优秀的平面设计,雅致的城市建设,汉字字体方面大量使用了各有特色的宋体字,亦符合宋时期姑苏一代繁华的城市景象与盛大的文化风韵,这种设计,与惯常的红底白字加黑体的乏味无趣形成强烈对比。苏州市区因为限高令,建筑都低于24米,为古城区让步,提供了广阔的天际线而无高楼大厦的遮拦,这个当初具有前瞻性的决定造就了古城区旅游业的兴盛,街区之间,弄堂之内,大大小小的餐馆、茶楼,参差排布,实际构成了极富民间风气一座城,因为不同于明确划分分区或规整的城市设计,在苏州市区中游客无法预知下一步是否会遇到转角,弄堂里是否别有一番天地等等,这样的游览是好奇心驱使的,让人随时期待着探索。

然而阻拦我游览的,是6月中旬毒辣的日光,在此之前,当地气象宣告入梅,也确实下了连天的雨,但我前来的17号这天并未见一滴雨,反而燥热不堪,喉管生烟,连拙政园也只是走马观花,匆忙看了几眼就因为暑热致使头晕遂折返回了下榻民宿。

说起拙政园,园林中使用了大量明暗对比与光影的巧妙使用,实际上江南地方的传统建筑其实大多是如此,因使用了上漆的烤制过的木材,屋内非常昏暗,而窗户作为屋内和屋外的媒介,将二者沟通起来,窗外经过人为修饰的自然景观通过窗户进入室内,而由于屋内上的明漆,通常会把屋外的景象抽象成多变的绿色,浅浅地映在亭台楼阁之中,而屋内的昏暗似乎也是一种衬托,将游人的视线导向专注于窗外景色,而非室内,就像电影16:9的制式中上下那两条框,框住了精彩。江南地方的民居亦类此几分,不过以天井为主题。

吃方面,江浙地区多甜味,而食材选用又以虾蟹居多,故苏州的苏式面中常用大量的虾蟹,或采选其肉、或佐以虾黄蟹黄、或覆上其籽,极尽河海味的奢侈。若以虾为浇头则用的是小小的河虾,虾肉是一粒一粒地匀于面中,在苏州周围地区也是如此地大量使用小河虾,成为了一种特色,曾经在杭州吃过的一道“龙井虾仁”也是如此,粒粒地堆在白瓷盘上再摆上几根龙井茶叶,胜在精致,入口也十分清爽。这种河虾的备制是极耗费手工与耐心的,甚至于被各本地菜馆作为招牌,称“手剥虾肉”。提起虾,也不得不提苏州的三虾面,其浇头采用的是河虾的虾籽、虾黄、虾肉,盖在面条上看着卖相非常好。但我此行并未一常三虾面,而是苏式面的另一经典蟹黄面,浇头方面给的十分到位,店家说里面是剥了好几只蟹的成果,参考上菜时间,这番话确实有几分可行度,面本身使用的是细圆的挂面,面条经锅入碗,铺成所谓“鲫鱼背”,就是把一筷子面卷在碗中,由于是拌面,所以碗内并无汤水,只是干的,而上面时我观察,似乎苏式面都未过一遍冰水,致食客们看到的面都是粘在一起,即“坨了”,不知道是否苏式面都是类似的做法。我对苏式面的评价是:料是满足的,口感不佳,看这一小碗却非常管饱,价格偏高。至于甜品,我吃了几道芋泥和一些名字复杂的茶点,卖相依旧很好看,但是难吃,第一口可能是好吃的,但不消一两口就会腻。

后来我出了中央城区,到了东方之门商圈,这里的设计也非常好,商圈临湖,风景也较好,商场整体的设计将现代建筑与自然相融合,每层都有绿植,而这些绿植共通构成了一座架在商场上的公园,公园与每层楼又相通,设计十分巧妙。而该商圈的建筑与其他CBD一样,都多用玻璃幕墙,但整体降价并非硬质的直线,而是使用了大量曲线,这快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如此,可以说苏州在当代建筑上也很好地贯彻了园林的理念。

住宿方面,因为是穷学生,我下榻的地方是一间民宿,在携程网上看评分找的,说实话看到展示的照片时我并未抱有太大期待,预定只是因为它离拙政园和地铁站较近,但出乎我意料的是民宿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,加了我的微信,并且非常关心我们的出行动态,老板娘心善健谈,自然让我觉得这趟旅程十分舒心,我和她谈及我是高中毕业生她便非常照顾我,因为她的女儿与我同龄。整个民宿处在江南水乡的巷弄之中,与寻常苏州百姓人家无异,十分具有生活气,出门便是一条小沟渠,里面绿水荡漾,颇具江南意蕴,非常惬意。房间里设施也配套齐全,很干净。

苏州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,那就是满大街放DJ的外卖小哥和其特有的黄包车,不过黄包车拉车师傅的态度似乎不是很好。

总的来说,苏州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城市,餐食漂亮,适合欣赏,建筑和城市设计也极好,人也非常热情,非常值得一去。